賴効忠校牧探望李震蒙席 黃惠芳提供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3月 07, 2023 2014.12.10 賴効忠校牧探望李震蒙席黃惠芳提供 李震蒙席於虎尾聖若瑟醫院護理之家安養後,時任輔大校牧的賴効忠神父於103/12/10至醫院探望蒙席的照片.那時蒙席精神還很好呢~輔仁大學學生事務處黃惠芳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永懷我的老師~哲學家詩人李震神父 潘小慧 2月 25, 2023 永懷我的老師~哲學家詩人李震神父 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2005.5.15由李震蒙席、鍾安住神父主禮,補行堅振禮和婚禮聖事】 聽到李震(李振英)神父過世的消息,就像一年多前聽到電話那頭,唯一的哥哥傳來父親離世的訊息一樣,心情平靜。畢竟都已經是九十多歲的高壽長者,死亡並不算是震驚的事,只是他們都是我好敬好愛的父親,李震神父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像父親般的師長。在腦海中不斷湧現的,都是李震神父像頑童般純真的笑容,以及對人、對事的慈悲與大愛。以下紀錄兩三件我與李神父的相處和觀察,以資紀念。 博士班討論課 1986年6月我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一畢業,隨即於7月以榜首考進哲學研究所博士班。當時有門上下學期各三學分的必修「討論課」。博班第一年我修李震神父的討論課,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李神父。 李神父的哲學專業以形上學見長,討論課的課程上學期規劃研討西洋哲學的形上學,下學期則規劃為中國哲學的形上學。除了聽講外,每名同學必須於每一學期選擇一名哲學家的形上學議題進行報告,還得接受老師和同學的詢問,一人包辦一次/周,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於我們博士生可說是相當大的挑戰。記得上學期西哲我選擇亞里斯多德的「實體」概念,下學期中哲則選擇碩士論文處理過的也較熟悉的荀子之「天論」思想。當時同班修課的同學和學長不少,約有八名,其中也有當時博三的煌傑學長。記得找資料時,由於煌傑學長大學時期在文圖工讀過好幾年,對於中外文圖書期刊資料十分熟悉,他很熱心地帶領我到文圖查詢並給予我建議,使得我順利完成口頭和書面報告,以及課堂詢答,還僥倖拿得全班最高分。必須感謝李神父看似簡單樸實卻嚴謹的課程,奠定了日後我哲學研究的紮實基礎。李震神父思想開放,論述條理清晰,聲音宏亮,再加上親切和藹又風趣的性格,因此李神父的課程口碑相當好。他為人開明,教書也如此,能欣然接受學生對論題的討論和批判;反應在課程上就特別著重師生之間的充分交流,班級自由討論風氣極為興盛。李震神父是我心目中最開明的神父,是最具哲學家風範的老師。 《哲學大辭書》編輯工作 考入博班,有幸到文學院四樓魯士廳黎建球教授辦公室,《哲學大辭書》編輯部擔任編輯助理四年,也是透過這個工作機緣,更多也更好地接觸李震神父。《哲學大辭書》的發行人是由羅光主教和... 閱讀完整內容
我的導師─李振英神父 李賢中 2月 27, 2023 我的導師─李振英神父 李賢中(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充滿幽默感的李神父,是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他曾設法幫我找到一些當年買不到的參考書,不僅指導我論文,也教導了我做人做事的態度與方法。他擔任輔大校長時,我擔任輔大公共關係室主任;好幾次遇到校園內外的突發狀況,他都能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下達指令,帶領我和當時的幾位一級主管,進行危機處理化解事端。記憶中,兩岸開放學術交流時,輔大走在很前面,很早就與大陸一些知名大學建立起交流管道,李神父也是當時學術交流的重要推手。輔大哲學系組團去大陸進行學術交流時,他在研討會中直言不諱,頗有他的理念與堅持;會後還有大陸領導提出抗議,要求調整發言。晚上我們到他房裏聚會,他向天主祈禱,帶給我們平靜穩定的力量。 他主張普遍的、整全的人文主義,要從人與天、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相互聯繫關係上來看人的價值。他說:「普遍的人文主義不贊成站在地道或自然之道的立場而否定或忽略天道和人道,他也不以神為本而貶抑人,或以人為本而否定或貶抑上帝。由此也不難理解,普遍的、整全的人文主義也是整合的人文主義,因為它努力把不同現實、觀念、範疇予以整合,此一整合、會通及共融的基礎,在西方哲學中是『存有』,在中國哲學中是『道』。」(《人與上帝卷七──普遍人文主義與中國哲學的現代化》) 從中我們可以體會李神父在學問上如何貫通中西哲學,也因為他生命學問底蘊的深厚,在很多事上都能把握原則,擇善固執,持守中道。 李神父很有他自己的生活情趣,記得偶而有機會去神父宿舍談事情或聊天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介紹他從兩岸各地收集來的石頭,並且在各種材質的石頭上作畫,有山水、花草、蟲魚、還有人物,總是隨順著石頭的形狀設計造型,配合著石頭原本的質地與色調進行著色。每個石頭是自然的,搭配著李神父巧思,每個作品蘊含著他的心境與故事,融合著自然與人文,看著那一整間放在地上、擺在茶几上、靠在書架上的石頭作品,好像他所謂「整全之人文主義」的具象化。 在教學上,我在大學時代的宇宙論,研究所階段的形上學和哲學問題討論…等課程,都是李神父上的,對我們而言,覺得十分抽象、不易把握的形上學,他上起課來卻能講得豐富而精采,且欲罷不能。約三十多年前,我在野聲樓工作時,深刻感受到他對學生、老師、職員的關照,當年我等待多時... 閱讀完整內容
敬悼 李振英神父 陳福濱 2月 28, 2023 敬悼 李振英神父 陳福濱(輔仁大學哲學系榮退教授) 我們敬愛的 李振英教授於2023月2月18日清晨5點回歸父家,享耆壽95歲。李振英神父為天主教蒙席,別號李震,聖名董文學。1929年出生於天津。1950至1956年先後取得羅馬傳信大學哲學、神學碩士。1961年以《易經形上學思想研究》取得米蘭聖心大學哲學博士。 我於1973年受教於李神父,李神父是我進入哲學系第一位在專業課程中,口語表達普通話說得最標準的老師,當時神父在輔仁大學哲學系開設「宇宙論」課程,又有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宇宙論》一書可資研讀。後來讀博士班時,又修習了「中西形上學比較研究」課程,老師學問深厚,也讓我獲得豐富的形上學知識。1987年神父在輔仁大學任教務長時,提攜我任課務組主任,並指示希望能編纂《輔仁大學課程綱要》一書,在當時電腦起步的時代,紙本的課程大綱是可以呈顯學校開課的內容與特色,在神父的敦促下,終於在1988年出版了該《課程綱要》;後來隨著電腦使用的普及,更多元且深化了課程大綱的內容。 在兩岸學術交流方面,神父的睿智開啟了哲學系與大陸各高校的學術互動。1993年6月、1994年4月,分別邀來了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校的教授們,來到輔仁大學並前往花蓮天主教牧靈中心,召開「中國哲學在中國歷史的回顧與發展」研討會,在那個兩岸互動探索的年代,神父擔起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先鋒。隨即於1994年6月受中國人民大學的邀請,神父率領我們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前往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參加「中國文化的反思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從此,奠定了輔仁大學哲學系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現已改稱哲學院)每年互訪的基礎,至今不輟。1994年9月又受北京大學哲學系之邀,參加「展望二十一世紀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學術研討會,使得我系與北京大學哲學系,有了更進一步的互動。1995年4月又受陝西師範大學之邀,參加「哲學與當代倫理」學術研討會,並且帶著我們認識史地大師史念海(1912-2001)教授,史教授是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系的老學長,《禹貢》半月刊創辦人、成立禹貢學會;這次的相識,見證了兩位大師的深刻對話。1996年4月又受武漢大學哲學系之邀,參加「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