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李震教授 樊志輝

追念李震教授
樊志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晚上临睡前,习惯性地看看手机的微信短信,发现中国陕西天主教会的张新峰神父上午发来的短信,得知李振英蒙席(李震神父,圣名董文学)于当日凌晨5点回归父家,安息主怀。得知此消息之后,我马上通过微信和潘晓慧教授联系,并请她代转我的哀悼之意。

我和李神父的相识于三十年多年前。那时我在天津南开大学追随周德丰教授、方克立教授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我最初是知道李震教授的名字,得之于在南开大学哲学系的资料室内阅读李震教授赠送的他个人的学术著作《基本哲学探讨》和《人与上帝》(第一卷、第二卷)。我的硕士论文的选题是研究唐君毅先生的超越唯心论思想。在对活跃于港台的现代新儒家的研究过程中,不仅对港台的哲学生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台湾的新士林哲学也有所涉猎,也初步阅读了于斌、罗光、吴经熊、李震等人的学术著作。1993年9月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方克立教授的支持与鼓励下,我选择了“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的选题。那时方克立教授正在主持现代新儒家研究的课题,得知我有意从事台湾新士林哲学的研究,十分支持。方克立教授对中国现当代哲学的发展动态十分关注,问题意识十分敏锐。他敏锐地发现台湾新士林哲学的文化方向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鼓励我从事台湾新士林哲学的研究。在方老师的支持下,我和我的同学耿开君教授都以台湾新士林哲学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在没有见到李震教授之前,我是先阅读他的学术著作。李震教授的问题意识和生命关怀,在我以往的学术阅读中是未曾遇见的。李震的士林哲学著述,给我带来不一样的学术感觉,不同于当时大陆学界主流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的学术论述。我此前对唐君毅超越唯心论的思考所遭遇的问题,在李震教授哪里得到了一定的回应。

李震先生的老家在天津。我在天津读书的那些年,李震先生经常回天津看望自己的家人。大约是1994年的春天,李震教授回老家探亲。方克立老师帮我们联系,并给了我们李震先生的老家的地址,我和同门耿开君骑自行车花了两个多小时到了李震的家中。这是我第一次与李震教授面对面的接触。李震与我在照片中见到的样子无异。在这样的大学者面前,作为晚辈后学的我和耿开君一开始有些拘谨,但李震教授的平实、风趣、幽默,让我们放松下来。他询问了我们一些学业上的情况,对我和耿开君的士林哲学研究给予鼓励,并为我们做此课题提供了一些研究书目,嘱咐我们要注意哲学研究与神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李震教授对中国大陆哲学界的研究状况十分了解,叮嘱我们的对“士林哲学”的学术研究重心放在哲学范围,对士林哲学的神学向度、宗教向度要谨慎处理。我当时的体会是,李震教授可能是担心我们年轻学人对天主教神学与天主教信仰难以有一个恰当的理解与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汉语哲学学术生态的深入了解,我更愿意将之理解为老一辈学人对年轻一辈的关心,希望我们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长。这次交谈,李震教授还谈起了民国时期的武术大师霍元甲,并告诉我们霍元甲是他的一位远房亲戚。李震教授的口音没有太多的天津味道,但有一些天津人的幽默与风趣。

博士二年级第二学期末,我和耿开君接到李震教授的邀请,1995年7月-8月到辅仁大学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访学,主要是收集我博士论文所需要的台湾新士林哲学的相关资料。我住在辅仁大学附近的本笃会。在修会安逸宁静的氛围中,近距离地与修士们接触,使我们对天主教有了一种切身的了解。在李震教授的安排下,我和辅仁大学的许多著名的新士林哲学家有了接触。我在李匡郎教授的陪同下先后两次拜访了罗光总主教,听罗总主教用它浓厚的湖南衡阳口音为我和耿开君讲解他的生命哲学的体系建构。专程拜访了张振东教授,他赠送我们他三卷的士林哲学的体系一书。也在袁信爱教授的陪同下拜访了项退结教授。并和邬昆如教授、高凌霞教授、沈清松教授有过较为深度的学术接触。李震教授在其校长工作的繁忙之余,在其办公室先后两次接见我们,为我们提供他的学术著作,讲解他的学术思想,使我们对中国天主教的发展历史,以及台湾的新士林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直观的认识。在李震教授的安排下,我和耿开君先后与陈福斌教授(时任哲学系主任)、黎健球(时任辅仁大学的教务长),并承蒙他们赠送学术著作。在辅仁期间,辅仁大学的吴瑞珠女士(时任学术交流室主任)具体安排我和耿开君在辅仁期间的具体的学习生活。李震教授还设宴招待我和耿开君,并介绍辅仁大学的学界朋友。正是李震老师的帮助下,我和耿开君收集了较为充足的学术资料,加深了对台湾的新士林哲学的认知。回到天津南开大学后,我们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我和耿开君此后的学术成长,都和在李震教授帮助下的这次辅仁访学密不可分。

学术研究有自己的路径依赖。在李震教授的帮助下,随着我对新士林哲学的研究的深入,我对基督宗教也有了更深的体会。2005年下半年我曾在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研究中心做为期三个月的访学,从香港圣神修院哲学院的周景勋神父处得知李神父抵港,遂与神父相约见面。李震神父、周景勋神父和我在香港沙田见面,共进晚餐。李神父精神状态极好、十分健谈。他询问了我的学术研究的进展状况,也谈到辅仁大学退休后经常大陆的天主教神学院讲学的情况,并谈到辅仁大学的士林哲学讲习班。在汉语学术界对基督宗教和士林哲学的认知方面,辅仁大学功不可没。这是几代天主教学者的不懈努力所取得,其中李震神父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作为辅仁的校长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007年4月,我到辅仁大学参加士林哲学的研讨班,又见到李震神父。这一次,李神父为研讨班讲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除了在课堂聆听李神父的学术将之外,我也到李神父的住所去专门拜访他,并将哈尔滨生产的亚麻凉席一套赠送给神父。李神父在辅仁校内的卧室、书房极其朴素、简陋。我依稀记得神父书桌上放着亚里士多德《形上学》的汉译本,以及一册《哲学与文化》月刊杂志。李神父赠送我的他的《人与上帝》的第六、七、八卷。1992年,我最初阅读《人与上帝》时,在南开大学的资料室仅仅见到第一卷、第二卷。当我1995年写博士论文时,《人与上帝》出版到第五卷。当时我在神父的住处接受神父所赠送新书时,不胜感慨。不仅惊异神父生活的简朴,也对神父治学的勤勉表示敬佩。我也每每以此为例来教育我自己的研究生。

2007年以后,我几乎每年都推荐我的同事和学生到辅仁大学参加士林哲学的讲习班。我的同事陈树林、王志军、赵海峰等,以及我的学生周晓莹、李佳琦。我也指导多名硕士博士从事士林哲学的研究,我的研究生胡慧莲、杨明丽、张爱华、周晓莹等先后以罗光、吴经熊、李震、沈清松的思想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

2011年我到辅仁大学参加“罗光总主教百岁诞辰学术研讨会”,本拟在会议期间去探望李神父。得知李神父身体状态欠佳,不便打扰。此后每遇来自辅仁的学界同仁,我都会问询李振神父消息,并为神父身体的康复祷告。今得知李震神父安息主怀,不由感慨万千。回想与李神父交往的点点滴滴,感念神父在我学术成长道路上所给予的关心与帮助。李震神父严谨治学、简朴生活,服务他人,奉献一生,是我等晚辈后学学习的榜样。

哲人其萎,风范永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永懷我的老師~哲學家詩人李震神父 潘小慧

一生朋友一起走 一起回到天父的家乡永远相聚 林清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