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0李振英蒙席追思彌撒相簿 攝影:陳盈良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3月 14, 2023 海報設計:輔仁大學校牧室20230310李振英蒙席追思彌撒相簿 (感謝陳盈良先生提供相片)備註:本活動相簿中若有肖像使用顧慮者,敬請與 philosophyfjcu@gmail.com聯繫撤下,謝謝!李振英蒙席紀念書籤輔仁大學校牧室製作李震蒙席紀念卡至潔製作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我的導師─李振英神父 李賢中 2月 27, 2023 我的導師─李振英神父 李賢中(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充滿幽默感的李神父,是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他曾設法幫我找到一些當年買不到的參考書,不僅指導我論文,也教導了我做人做事的態度與方法。他擔任輔大校長時,我擔任輔大公共關係室主任;好幾次遇到校園內外的突發狀況,他都能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下達指令,帶領我和當時的幾位一級主管,進行危機處理化解事端。記憶中,兩岸開放學術交流時,輔大走在很前面,很早就與大陸一些知名大學建立起交流管道,李神父也是當時學術交流的重要推手。輔大哲學系組團去大陸進行學術交流時,他在研討會中直言不諱,頗有他的理念與堅持;會後還有大陸領導提出抗議,要求調整發言。晚上我們到他房裏聚會,他向天主祈禱,帶給我們平靜穩定的力量。 他主張普遍的、整全的人文主義,要從人與天、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相互聯繫關係上來看人的價值。他說:「普遍的人文主義不贊成站在地道或自然之道的立場而否定或忽略天道和人道,他也不以神為本而貶抑人,或以人為本而否定或貶抑上帝。由此也不難理解,普遍的、整全的人文主義也是整合的人文主義,因為它努力把不同現實、觀念、範疇予以整合,此一整合、會通及共融的基礎,在西方哲學中是『存有』,在中國哲學中是『道』。」(《人與上帝卷七──普遍人文主義與中國哲學的現代化》) 從中我們可以體會李神父在學問上如何貫通中西哲學,也因為他生命學問底蘊的深厚,在很多事上都能把握原則,擇善固執,持守中道。 李神父很有他自己的生活情趣,記得偶而有機會去神父宿舍談事情或聊天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介紹他從兩岸各地收集來的石頭,並且在各種材質的石頭上作畫,有山水、花草、蟲魚、還有人物,總是隨順著石頭的形狀設計造型,配合著石頭原本的質地與色調進行著色。每個石頭是自然的,搭配著李神父巧思,每個作品蘊含著他的心境與故事,融合著自然與人文,看著那一整間放在地上、擺在茶几上、靠在書架上的石頭作品,好像他所謂「整全之人文主義」的具象化。 在教學上,我在大學時代的宇宙論,研究所階段的形上學和哲學問題討論…等課程,都是李神父上的,對我們而言,覺得十分抽象、不易把握的形上學,他上起課來卻能講得豐富而精采,且欲罷不能。約三十多年前,我在野聲樓工作時,深刻感受到他對學生、老師、職員的關照,當年我等待多時... 閱讀完整內容
敬悼 李振英神父 陳福濱 2月 28, 2023 敬悼 李振英神父 陳福濱(輔仁大學哲學系榮退教授) 我們敬愛的 李振英教授於2023月2月18日清晨5點回歸父家,享耆壽95歲。李振英神父為天主教蒙席,別號李震,聖名董文學。1929年出生於天津。1950至1956年先後取得羅馬傳信大學哲學、神學碩士。1961年以《易經形上學思想研究》取得米蘭聖心大學哲學博士。 我於1973年受教於李神父,李神父是我進入哲學系第一位在專業課程中,口語表達普通話說得最標準的老師,當時神父在輔仁大學哲學系開設「宇宙論」課程,又有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宇宙論》一書可資研讀。後來讀博士班時,又修習了「中西形上學比較研究」課程,老師學問深厚,也讓我獲得豐富的形上學知識。1987年神父在輔仁大學任教務長時,提攜我任課務組主任,並指示希望能編纂《輔仁大學課程綱要》一書,在當時電腦起步的時代,紙本的課程大綱是可以呈顯學校開課的內容與特色,在神父的敦促下,終於在1988年出版了該《課程綱要》;後來隨著電腦使用的普及,更多元且深化了課程大綱的內容。 在兩岸學術交流方面,神父的睿智開啟了哲學系與大陸各高校的學術互動。1993年6月、1994年4月,分別邀來了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校的教授們,來到輔仁大學並前往花蓮天主教牧靈中心,召開「中國哲學在中國歷史的回顧與發展」研討會,在那個兩岸互動探索的年代,神父擔起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先鋒。隨即於1994年6月受中國人民大學的邀請,神父率領我們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前往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參加「中國文化的反思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從此,奠定了輔仁大學哲學系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現已改稱哲學院)每年互訪的基礎,至今不輟。1994年9月又受北京大學哲學系之邀,參加「展望二十一世紀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學術研討會,使得我系與北京大學哲學系,有了更進一步的互動。1995年4月又受陝西師範大學之邀,參加「哲學與當代倫理」學術研討會,並且帶著我們認識史地大師史念海(1912-2001)教授,史教授是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系的老學長,《禹貢》半月刊創辦人、成立禹貢學會;這次的相識,見證了兩位大師的深刻對話。1996年4月又受武漢大學哲學系之邀,參加「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 閱讀完整內容
一生朋友一起走 一起回到天父的家乡永远相聚 林清玉提供 3月 23, 2023 今生有幸能认识两位神长及对“他们“信仰的见证。。。 为了天主的愛,一起离乡背景(相片1950年天津同学为他们送行,董立神父坐在左边,李震神父在右边)漂洋过海乘船到罗马深造。 一起在修院学习的生活 一九五五年领受执事与伊拉克好友拍摄于罗马。 一九五八年同老友董立神父一起到露德朝圣 晋驿后李神父被派遣到台湾服务(相片于香港同于斌主教合影) 董神父到台湾访问 顺到台南德光女中为李震校长庆生。 1995年李神父回家乡探亲与弟妹们合照于天津小弟家中。 年老的母亲为他缝衣与合照 神父与三弟四弟在鱼塘垂钓。 在神父的五百首永恒的追寻诗集中 不少流露出对亲情的思念 例子 112首对母亲节的献词 144首对祖母的怀念 155首祖父 193首离别的淚 218首游子心声 271首清明怀親 324首思念八十的双亲 422首与母亲的对话 让我看到神父感性的一面, 他那充滿阳光的燦烂笑容, 天主给了神父十个达冷通, 他都用尽了, 他多才多艺 不只在哲学方面有卓越的贡献 从神父的《追寻永恒的诗集》中 他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理想的抱负、 对社会的善与恶的感言。 他在罗马学唱的圣歌 特别是 Santa Lucia 更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除此之外,他的石头画作更叫人啧啧称奇。 I995年9月,年迈88岁的董神父千里迢迢,从新加坡到虎尾探访李神父,之后由于神父的身体与脚力欠佳而无法再探望李神父, 在去世前董神父还时时掛念李神父的健康,不幸董神父于去年27.02.22去世。 他们的友谊让我毕生难忘。。。 一生朋友一起走 一起回到天父的家乡永远相聚。 谢谢您李神父🙏 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经典的作品, 我们永远怀念您。 主內 清玉姐妹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